长期以来,我国重视水果采前栽培、病虫害防治,却忽视采后,致使水果在采收、分级、包装、运输、贮藏、批发、零售过程中的损失相当严重,尽管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,但高产却未与高效同步——
我国是世界果树生产大国,是世界果树起源最早、种类最多的原产地,堪称“世界园林之母”、“水果故乡”。自1993年开始,我国水果产量又跃居世界第一位,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。然而水果“第一”的含金量却不成正比。长期以来,我国重视水果采前栽培、病虫害的防治,却忽视采后,致使水果在采收、分级、包装、运输、贮藏、批发、零售整个采后流通过程中的腐烂损失相当严重,每年约有25%的产品因腐烂变质不能利用,有些易腐水果损失达30%以上。据有关部门保守的估计,果蔬采后的腐烂损耗,几乎可以满足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。
近年来,果品市场烽烟四起,但前途堪忧。我国果品不仅在国际市场难争一席之地,就连国内产销市场也受到洋水果的巨大冲击。进口水果由于其色泽、外型和风味好,尽管价格较贵,可消费者情有独钟,销售量逐年增长,1997年已达到20万吨。而我国果品贸易出口量仅为10.7万吨,占世界出口量的2.4%,排名第12位,与我国果品生产大国地位极不相符。
有关统计表明,我国果品产量虽大,但高档优质水果比率不高,市场售价低,竞争能力差;果品品种结构不合理,品种单一,早熟、中熟、晚熟品种比例不当,严重缺乏适于加工的优质原料品种,这些都明显地制约着我国果品加工业的发展。同时,由于水果采后损失严重,使生产者、经营者承担着巨大的经济风险,国有经营单位很少进行瓜果贸易,经营者多为个体商贩,他们专业知识差,因为无人投资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线,所以采后处理环节薄弱,果品多以原始状态或初级加工状态进入市场,没有对付不可预见性危害和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。
我国由于水果采后配套技术差,水果多在六、七成熟时就采摘,新疆哈密瓜本是香港市场的热门货,就由于近年来瓜农提前采摘,使产品含糖量偏低,已有被美国甜瓜代替的危险。据了解,在国外,果品采后的分级、包装、运输等都为机械化操作,如香蕉采摘后的输送、预冷、清洗和分选等工序都采取悬吊作业,为的是尽量避免果实着地造成的机械损伤;在韩国,瓜农在每个摘下的西瓜底下都放一个垫圈,以防西瓜因局部承重,使表面受到损伤,装车时底下都铺有毯子,为的是让优质产品能优质上市。果品采后的包装问题也很突出。我国果品包装发展较慢,尚处于开发阶段,包装材料多为纸或塑料,为消费者设计零售包装刚刚开始,存在着很多问题,如包装材料严重不足,包装用品品质极差、包装规格不统一,包装设计意识不够,更谈不上包装卫生学和包装营养学。
水果的保鲜贮藏虽然不能增加产品数量,但在保持原有品质风味不变的条件下,因延长了供应期而创造了新的效益,提高了水果的附加值。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蔡同一教授介绍,我国从“六五”开始,连续几个五年都组织了对果品生产流通关键技术的攻关,果品贮藏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主要果品贮运流通领域的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,但与世界果品业发达国家相比,还存在很大的差距,尤其是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综合集成技术。
我国从八十年代以来,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比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果品加工生产线,但果品加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分配不合理,引进设备利用率不高,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,水平低,果品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,大量果品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,企业成本高,效益差,经不起市场的竞争。
有关专家指出,要提高水果采后附加值,就要在果品商品化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分级——提高水果的档次;消除病虫害——减少流通领域中的腐烂损失;上色、打蜡——提高果品竞争能力,同时可杀菌并防止水分蒸发;贮藏、加工——提高果品价值,增加延伸效益;包装、挂牌——提高商品性能,扩大知名度;顺畅市场流通领域。这样,我国果品产业才能发展,才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